家庭教育文章及親職文章欣賞

《家庭教育 好書推薦》  

不管身為父母或孩子的角色,都很難避免出現能力有限的焦慮,身為教師的我們,其實也常處在這複雜的牽引裡,於是,覺察並承認生命中的有限性,往往成為我們修鍊的日常!

FD

     

    《即使家庭會傷人,愛依然存在》

       作者: 許皓宜

       出版社:如何

       出版日期:2017/05/01

 

 

 

《內文試閱》能力有限的焦慮

孩子還無法理解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」時,就一天到晚告訴他,「我打你是為你好」。他理智上能跟著字典去翻譯「天下無不是父母」的意思,心靈上的真實體驗卻是委屈和不服氣。分裂、對立、衝突種種感受,往內在壓抑、亦從外在爆發。明明最愛彼此的親與子,卻成了世界上最陌生的關係組合。
「被拒絕的勇氣」是最基本的。理論上,我們大多可以從年幼時,就學習到如何調適被人拒絕時的心情;然而在「太過寬厚」或「太過嚴厲」的教養下長大,學習「被拒絕」卻會變得困難。

「太過寬厚」的父母,捨不得讓孩子吃苦,所以在孩子面臨環境問題時,無意識地介入太多,導致孩子「人際免疫力」下降。我曾經遇過一位被同學霸凌的女高中生,她被同學在網路上寫了很多難聽的話(諸如「妓女」「不知廉恥」之類的),父母聽聞女兒被如此羞辱,馬上氣急敗壞要為女兒討回公道,不僅指著班級導師大罵,還要一狀告上法院,讓那些辱罵女兒的高中生遭受教訓。當然,其他高中生的父母也不是省油的燈,排排站出來,才發現所謂的「霸凌者」多是班上的風雲人物。立場不同的雙方開始互相指責起來。
當然我也看過非常關注孩子的父母,知道孩子在學校受人欺負了,怕他想不開,偷偷到學校,拿了幾千塊給老師,想拜託老師用孩子的名義請全班喝飲料、辦同樂會。只是我也覺得有趣,當父母在做這些「友善行為」時,似乎沒有想到要先徵詢孩子的意見;彷彿真正在學校上課、要去面臨校園人際關係的,是這些大人,而不是這些孩子。

所以我稱他們為「太過寬厚」的父母。其實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,但那個「為了你好,以至於想幫你趕快扭轉現況」的成分太過濃厚了,就變成一種心理主權的侵占。孩子自我處理的能力被剝奪了,他們就沒有機會去體驗「被拒絕」的憂傷(或其他各種心情),以及走過「被拒絕」憂傷後的豁然開朗。

至於另一種「太過嚴厲」的父母呢?我想,就更常見了。常常在孩子遭遇困難的時候,他們總要求孩子先檢討自己:「你一定是做錯什麼才讓別人那樣對你!」「你一定有什麼問題自己沒有發現吧?」
坦白說,這種父母的心態其實是相當中肯的,不會一味地偏袒自己的小孩。只是這其中也埋伏了一個隱憂:當孩子的成熟度還無法理解這些道理時,他就會誤以為自己不被父母所接納。那是一種被人離棄的感覺—我已經充滿痛苦了,你卻要告訴我,這些痛苦都是我自己造成的!

如果生命註定是一場克服磨難的過程,那麼不管我們遇上什麼樣的父母,都只是為了造就出我們這樣的性格。可能有好的、有壞的,但都是獨特的、值得我們珍惜的。性格是一份禮物,重點是我們怎麼用這份禮物,去走向未來;哀悼那些渴求而不可得的失落,我們才能真心憐憫自己,真正邁向內在的穩定與成熟。

所以,被「太寬厚父母」養大的小孩,往往不懂得如何面對與處理「被拒絕」;「太嚴厲父母」養大的小孩,則對「被拒絕」充滿憤怒和憂傷。這種小孩成年後最大的問題,就是他們心裡沒有一個能夠提供穩定後援的「好客體」。簡而言之,就是當你遭遇困難、挫折時,閉上眼睛,找不到任何一雙溫暖的雙手,或一張關愛的臉龐,幫助你度過這種痛苦的時刻;打開電話簿,也尋不著任何一個讓你能夠信任地,把痛苦說給他聽的人……

本文節錄自 許皓宜《即使家庭會傷人,愛依然存在》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