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文章

升學導航—-高中理組與文組的抉擇  (摘自17歲生涯探索地圖)

高一升高二時如何選組,是職涯發展的第一個重大抉擇,人生從「分流」走向不同的職業道路。

然而,許多青少年在這職涯的第一步就踏錯了方向:有的屈服於社會價值與家長期望的壓力,有的則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;有人及時在高三時轉組,有人延至大學才轉系或重考,甚至將錯就錯下去,等到30歲想回頭已為時已晚矣。

最常見的兩個迷思就是:選擇第一類組文法商沒前途,選擇第三類組讀醫科是財富與社會地位的保證。影響所及,不但男生覺得讀第一類組很丟臉,就連女校的第一類組班級也明顯減少;大多數高中都以第三類組班級數量最多。

其實,第一類組畢業從事金融業、律師、會計師等工作,收入絕不遜於任何行業,而走上從政之路或從事文化創意工作、成為社會名流指也比比皆是。若選擇第二類組讀理工科系,將來到科技公司研發部門,有時光是股票分紅就遠遠超過醫師,「當醫生賺大錢」的心態不僅不可取,也與就業市場的現實脫節了。

選對組,不但讀書可以事半功倍,將來也比較容易有成就。沒有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,高中生在選組時,「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」最重要!

  • 別再當「假性自然組」學生了!

17歲,面臨「高中分組」的重大決定,是人生的第一道選擇題。「我究竟該念文組還是念理組」,是許多高一生的共同困惑。

在傳統價值觀下,「男生念理組,女生念文組」彷彿是天經地義,在加上考慮到未來出路、就業難度,以及家長的期望等,使得許多高中生選組時隨波逐流、不敢冒險,能可選擇「相對安全」的路。

在建中任教30年的國文名師陳美儒,擔任第三類組的高三導師超過20年,教過的學生數以千計,其中包括五、六百位醫生。陳美儒觀察,高中生選組常見以下幾種迷思:

迷思一:男生念文組就矮人一截。有些男生覺得念文組很丟臉,不像個男生,交女朋友彷彿也會矮人一截。

迷思二:念理組以後才有前途。台灣產業發展重理工輕人文,理工科系向來找工作比較容易,念文法商工找工作較為困難,有些學生考慮到未來出路之後,決定非理組不念。

迷思三:不喜歡背歷史地理,所以念理組。因為討厭背誦而念自然組,並不代表真有能力念自然組;何況物理、化學也有不少公式及化學元素需要記憶背誦。

迷思四:聰明功課好的人應該念理組。有些高中生認為理組功課比較難,所以聰明、成績好的人應該念理組,成績較差的人才會選文組。

這些似是而非的迷思,造成許多高中生把志趣放一邊,寧願捨「文組」就「理組」。陳美儒說,建中念文組的是「少數民族」,建中每個年級有三十一個班,扣除一個體育資優班,第一類組只有四個班,第二類組有十個班,第三類組則有十六個班。

  • 「假性自然組」與「假三類」

然而,很多念理組的學生,其實是對理工沒興趣的「假性自然組」。而在二、三、四類自然組的學生裡頭,又以第三類組的學生最多,其中有一大半是「假三類」,他們並不是真心想念醫學院,「很多人看見血就會昏倒,根本沒有辦法當醫生」陳美儒說。

原來,許多學生認為,念第三類組進可攻退可守,少考一科「生物」就可跨填第二類組,如果加考「數乙」,則可填第一類組,「用(較艱難的)數甲程度去考(較簡單的)數乙,會把一類組的電死死」陳美儒分析。

此外,還有些選擇三類組的建中學生,存有一種高手過招的「較勁」心態,想和最厲害的人當同學,透過競爭證明自己的實力。

分組之後,高二上升二下,二下生三上時,建中會詢問同學的轉組意願。陳美儒以新北市長朱立倫為例,他就是高二升高三時才轉念一類組。但像朱立倫這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。有些「假性自然組」學生儘管功課讀得很吃力,還是堅持不轉組,認為從理組轉文組很沒面子,「好像是自己不夠聰明、混不下去,才回頭去念文組」

陳美儒認為,這種現象在高中相當嚴重,這不只是分數的問題而已,背後代表的是「質」的問題,這些硬著頭皮讀下去的學生,未來競爭力令人憂心。

  •  量才適性  誠實面對自己

究竟該選文組還是理組?陳美儒強調,一定要「量才適性」,衡量自己的才能與性向、興趣,「天上一顆星,地上一個人,每個人都不一樣」,而且產業快速變遷,現在就業容易的系所,不見得幾年後一樣熱門。

每個人的特質不一,陳美儒強烈建議,不管是父母或是孩子,在做選組決定時,都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的才能與性向,不要過度在意外界眼光。

陳美儒舉金華國中學生黃昱輝為例,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學做蛋糕,2007年榮獲美國「聖地牙哥蛋糕裝飾比賽」青少年組雙料冠軍,他從小就喜歡捏陶土、做蛋糕,爸爸是電機博士、媽媽是政治碩士,卻從不干預他該做什麼,放手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有適性發展,才能釋放出無窮的潛能。陳美儒說:「尤其是從事美感、藝術的工作更要有天份,培養一個周杰倫,比培養二個博士還困難。」

清代文學家張潮所寫的《幽夢影》中說:「情必近乎痴而使真,才必兼乎趣而使化。」陳美儒解釋「才必兼乎趣而使化」的意思是,才能必須與個性、喜好接近,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。

  • 選組不待志趣  讀書事半功倍

陳美儒有個學生原本第三類組,高三才轉念第一類組,他的人緣好、擅長溝通協調,經常當同學的和事佬,雖然聯考成績不太好,只考上私立大學的企管系,但他現在已經是名化粧品牌的區域經哩,負責管理半個台灣2百多人的專櫃人事,工作表現優異。

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具有獨特性,每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職能也不一樣。如果一個喜歡與人接觸、活動性高的人,去做需要安靜、專注的研發工作,或是去做死板的行政工作,成績肯定不會出色。

陳美儒認為,念第三類組想當醫生的人,不一定需要智商最高,但是需要有高度的定力及毅力,醫生的養成期漫長,必須不停背誦許多東西。如果是有創意、不喜歡受約束的人,就不適合當醫生,因為醫生工作不講究創意,包括開刀的角度、用藥的方式都是死板的,不能隨意更改。

陳美儒的女兒高中時念第三類組,目前擔任實習醫生。女兒從小就喜歡觀察生物,幼稚園時為了觀察魚兒如何睡覺,自己甚至半也不睡;國小時則好奇蜈蚣的腳是否依樣長而養蜈蚣,還曾經養蟑螂,然後把鬍鬚剪掉,觀察蟑螂鬍鬚的功用。

陳美儒的兒子則是念第二類組,目前在美國攻讀電機博士。小時候他就對數字、幾何圖形很有概念,喜歡玩積木,國小上課時會先測量自己步伐的長度,然後數一數家裡到學校要走幾步,由此推算兩地的距離。他還丈量自己的手臂長度,距此去計算一顆樹幹有多粗。陳美儒強調,無論是念文組或理組,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興趣,興趣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與熱情,如果念的組別並不符合志趣,念起來會很累、事倍功半。

  • 升學考試以外的「人生學分」

17歲除了念書,還有許多生涯課題需要學習,包括瞭解自己的志趣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溝通等。陳美儒強調,讀書考試只是一個過程,「無論你在讀書時,是考全校第一名或是一千五百名,出了學校以後一切重新洗牌。」

常有家長問陳美儒,教過這麼多優秀的建中生,昔日的第一名孩子如今安在?陳美儒發現,真正後來有成績的人,往往不是當年考第一名的學生,反而是那些當衛生股長、國文助教的孩子,他們的共同特質就是對人有熱情、樂於犧牲、服務及奉獻。

陳美儒認為,很多家長太過保護孩子,不讓他們做任何家事,使得孩子凡事愛斤斤計較。尤其是到了高三,很多學生理直氣壯的認為「我念書都來不及了,幹嘛花時間作一些雜事?」陳美儒說:「或許他們成績很好,但未來出社會以後,就會不受歡迎,也缺乏團隊合作的能力。」

此外,成績優秀的孩子,成長過程太順利,使得挫折容忍度較低。陳美儒曾有學生在高二時跳級考大學,卻出乎意外沒考上台大醫學院,眼看其他同學考得比他好,對他造成莫大的打擊,甚至萌生輕生的念頭。

對青少年來說,受到挫折並不見得是壞事,他能幫助你快速成長,「不要因為一些看似挫折的打擊就想『退票』」陳美儒說。

  • 選錯組,趁早回頭來得及

陳美儒強調,生涯一定要提早規劃,就算失敗了,也可以隨時修正。

常有人說,「在哪裡跌倒,就在哪裡站起來。」但陳美儒提醒,如果那個地方是個水坑,就不應該在那裡站起來,否則你只會不停的跌倒。就好比選組,如果發現實在不適合自己、成績表現也一直沒起色,就應該考慮換一一條路走。「人生成長的過程一定會有盲點,但重點是隨時都可以修整。」

即使高中選擇某一個類組,將來工作也未必一定要走這條路,例如選擇第二類組,不代表未來得當物理大師或工程師,物裡只是一個基礎而已,「重要的是學習邏輯、思考方式。」

「青春是一條單行道,不可能重來。」陳美儒奉勸青年學子一定要珍惜當下,生命不該只有打電動或唱歌玩樂,更重要的事想清楚自我期許、了解個人興趣及志向,然後提早為未來預做準備。

  •  陳美儒給青少年的一句話

    在做選組決定時,一定要「量才適性」,誠實面對自己的才能與性向,不要過度在意外界眼光。否則硬著頭皮讀下去,念起來會事倍功半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